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佛一代言|学霸风采,榜样引领(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大招生小蓝鲸 Author 南大招生小蓝鲸

 


沈鉴翔是我校2017届优秀毕业生,当年在佛山一中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

他把当年的班主任汤燕海老师亲切的称为“汤姐”。汤老师介绍起他时说:“沈鉴翔当年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以身作则,上课认真思考,学习刻苦勤奋踏实,并带头管理学习方面的事宜,是个尽职尽责的班干部。他有钻研精神,有问题喜欢刨根问底。在校守规矩,守纪律,懂礼貌。与同学老师相处融洽。乐于助人,热情待人,给同学们留下了良好印象。在宿舍生活中,也常为舍友分担劳动任务。鉴翔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沈鉴翔当年所在宿舍开会时的合影


 沈鉴翔在2017届高三成人礼暨高考誓师大会上


沈鉴翔参加校运会时与同学合影


佛山一中人,无论身处何处,未来的路有多长,走得多远,都不忘母校和师恩。最近,沈鉴翔把自己获得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和已保研清华大学直博的好消息告诉了“汤姐”。佛山一中的学霸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宿舍大楼上的那句话——“今天我以一中为自豪,明天一中为我而骄傲!”


以下为南京大学关于沈鉴翔的推文

他,既有仰望天空的勇气

又有脚踏实地的沉稳

他说,他是一滴水

终将奔腾至大江大海

他就是2020年栋梁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沈鉴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打工人”的成长史!


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广大学生勇做时代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经研究决定特别设立的,这是南京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本文为栋梁特等奖学金得主专访系列文章。




沈鉴翔

INTERVIEW


中共预备党员,毕业于佛山市第一中学,为2017级环境学院本科生,2020年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本学年学分绩4.59,排名专业第一。曾获评江苏省三好学生杨蓝云领导型人才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基础学科论坛二等奖等荣誉


曾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砷镉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技术”,合作论文发表于BECT。曾参与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人工智能社会治理项目,受邀代表南大参加AISETM学术会议。曾担任校级重点项目负责人,探究口罩生命周期量化疫情冲击下的环境次生影响,成果转化为互联网+LCA大赛项目,获2020年校级“十佳团队”、“十佳个人”


担任2019级新生朋辈导师,同时担任“绿伴同行”朋辈引领系列负责人,荣获“优秀朋辈导师”称号。他曾连续三年参与南星梦想计划为母校学子筑梦、还加入竺可桢讲师团梦想导师支教项目,在假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服务,获评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


迎新时与胡金波书记合影(右四)


1

滴水入海,初心不改



栋梁特等奖学金答辩的现场,没有人不被沈鉴翔掷地有声的宣言所感染:“我必坚守党员初心,扎实学术根基,投身环境建设,捍卫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做有理想有担当的环境人!”从沈鉴翔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南大环院人的责任与担当——从一滴水开始,奔腾至大江大海,最终为环境贡献自我。我们看到的是栋梁之材的气魄与风采——学以致用,初心不改


在沈鉴翔坚定的眼神和铿锵的发言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支撑他一路前行的强大精神信仰。当被问及此,他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我对自己最高的要求了,这也支撑着我一路勉励自己前行。其实这并不容易,我自己很敬佩能这样做的人,也要求自己一直往这个方向努力。


提及未来,沈鉴翔表示自己想留在高校继续深入做学术研究,所以选择了一条看似并不平坦的道路——直博。未来,他面临的是更多未知的挑战。同时,鉴翔也表示并不排除自己会选择投身公务员行列的可能,但无论他站在哪个点,他的心永远在社会、永远在人民。他说:“每个岗位都有价值,可能不同阶段想法也不一样,目前而言更喜欢学术一点。研究者看得更细,会使用量化手段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一种支持政策决定的贡献方式。



大一暑期大地学实习(后排左四)


2

从化生到环规:在“试错”中寻找道路


对于沈鉴翔一路的成长,我们不妨看成是一路乘风破浪,一路“试错”且歌且行的过程。而这一切,不仅和沈鉴翔自身的尝试挑战努力有关,也得益于南大独具特色的三三制交叉培养模式以及大类培养。沈鉴翔说自己刚入学的时候是化生大类的,但是经过大一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对化学和生物兴趣都没那么大,反而对地学还挺有兴趣的,于是就转到了地试班。但是环境学院一直都是他最开始想进的学院,因此虽然前面经历了大类转出,但是他的初心并未改变。同时根据大类培养的分流规则,化生大类和地试班都可以分流到环院,殊途同归,他最后还是进了环境学院。


那么,一定有人会感到疑惑,既然都是分流进环境学院,那么从化生转到地试的意义何在呢?对此,沈鉴翔坦言,收获其实有很多,在专业层面上,地学环境规划专业这个交叉学科贴得更近,大地学的基础是有助于他运用到实际研究的。有时,人生和所学其实很奇妙。正如乔布斯所言: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你不可能将未来的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以某种方式在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命运、生命、因缘,随便是什么。这种方法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


他提及自己第一次接触环境化学专业,是在他做大创项目的过程中。他一开始觉得能够和同学一起做实验还是很有趣的,但是在后面慢慢的接触过程中觉得自己不适合实验,因而最终还是选择了环境规划这个专业。沈鉴翔介绍道,环境规划这个专业其实是偏经济社会科学的,这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以全局的视野去看待环境问题;也是一个能非常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生活、政策制定者决策等问题的一个专业。他个人觉得这个专业能看得更高、更远,而这样的选择也与他的初心不谋而合。


也许我们都很好奇,这种“试错”的过程一定不乏挣扎与苦闷,那么沈鉴翔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的?鉴翔说:“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善于自我妥协的人,而且喜欢遵从自己的兴趣去做选择,所以这种过程对我来说反而是有趣的。我觉得,只要是我感受到有意思且有价值和可能性,我就会坚持去做。



环院学生会(右一)


3

合作让人充满前行的力量


如果我们回顾沈鉴翔的经历,那么一定会发现学生工作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沈鉴翔曾担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团学联体育部部长南京大学学生会素质拓展部部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目前正在担任南京大学学生常代会会长


在聊及学生工作时,沈鉴翔特别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庞大的项目必须多人合力完成,而且这些任务的特点都是细而杂,同时他们也都是拿出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这当然偶尔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这些任务的共同特点可能就是大家都能上手,大家每个人贡献一点点就会让效率变高。因此合作,且有一个好的领导下的合作会事半功倍。Leader重要职责就是把握一艘船不要偏离航道,然后让大家分工明确、各进所长。此外,好的分配也很重要,毕竟每个人擅长的点都不一样。


沈鉴翔回忆说,其实每一次投入到团队合作当中去,都是十分特别的体验。以今年暑假社会实践为例,他们经历了从小团队到大团队的扩充,线上的分工合作,也要兼顾不同院系同学的特长。而他们的选题又是比较偏学术话题——口罩的生命周期,但是其他非环境专业的同学都愿意为这个选题去学一些基础知识。这种为同一件事共同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很值得感动,而且大家相互学习的氛围也是很值得点赞的。沈鉴翔坦言,学生工作让他成长了许多,特别是加深了他对于“合作“这个命题的理解。


在如何平衡学生工作和学业生活这个问题上,沈鉴翔也有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他说,实际上你不得不做一些计划,或者说放弃一些东西。对他而言,就是要用两个指标——紧迫性和重要性,划分一下各种任务。因为大学的学业任务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紧迫的,换言之,是可以妥协的,但是学生工作就有很多紧迫性的任务,这个时候就要做好优先级的选择和不同任务间的平衡。说到这一话题,沈鉴翔眼睛亮亮的,嘴角微微勾起,总结说:“每一次抱着学习的心态出发,总会有收获的。



炜华的雪


4

关于南大,我想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沈鉴翔对南大的感情,无意识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可以说,南大和沈鉴翔,是一种相互成就共同前进的关系;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高校对学生最好的馈赠。南大,无愧于“最好的本科”之称。沈鉴翔提到,南大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巨大平台。每个人都能在很多方面得到施展自己的空间,这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多元发展的机会。


在这里,沈鉴翔很幸运遇到很多愿意耐心教导他的老师和师兄师姐,这也是最让他触动的一个方面。以刘教授为例,她既有发现各个同学亮点的慧眼,也愿意付出时间指导同学进步。这让沈鉴翔吃到了他的学术启蒙研究中的第一颗糖。这其实是源于一次课堂的契机,《环境规划》课程上鉴翔和另一个同学的一次合作作业——主要讲中国生态环境规划的动态演进历程,让刘教授觉得很好,然后他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仔细打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把发言稿变成了论文,投到《中国环境管理》(CSSCI)上。这个过程不仅拓宽了沈鉴翔的视野,还极大训练了他的写作能力。


后来,刘教授还邀请沈鉴翔担任她课程的助教,可能称“助教”不太准确,老师更倾向于把他称为Co-pilot。沈鉴翔作为高年级学生经历过这门课,对课程的建设更加有想法,这也是刘教授邀请他的原因。基于之前的课程情况,师生在共同探讨下对课程设计做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小组合作作业和翻转课堂的次数。沈鉴翔开玩笑说:“这也算是(秘密地)开展了一项教学研究吧,哈哈。”总之,刘教授和沈鉴翔在不同领域有着多次的合作,在不同方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刷新了沈鉴翔对以往师生关系的看法。亦师亦友,沈鉴翔坦言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这就是南大这一古老高校一脉相承的淳朴敦厚的学术氛围——老师和同学身上闪耀着的,仍然是百年前南大人独有的风骨;也唯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地方,才能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逐梦人

编辑:冯秀平

素材来源:南京大学招生办    汤燕海    沈鉴翔

审核:董国强      冼志达        柯尊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